當前位置: 首頁 > 自學考試 > 自學考試備考資料 > 2012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講義精選(57)

2012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講義精選(57)

更新時間:2012-08-13 15:44:19 來源:|0 瀏覽0收藏0

自學考試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行動

  在舒茨看來,他通過對“生活世界”及“主體間性”的論述,已經(jīng)在理論上澄清了韋伯理解社會學的關鍵性概念“意義”;但是意義在韋伯那里雖然最基本、最抽象,但它畢竟是通過行動在生活世界中具體表現(xiàn)出來。

  舒茨寫道:“在社會世界里面,行動才是中心的問題。”。舒茨還指出,人們在常識世界中一般所談論的“行動”和“行為”,總是說前者是“有意識的”或者“自愿的”,而后者酌特征則是“反應”,并以此把二者區(qū)分開,但是這種區(qū)分是膚淺的。

  從現(xiàn)象學角度來講,行為是“通過自發(fā)的行動”賦予意義的意識經(jīng)驗,而在行為的發(fā)生或者進行過程中,這種自發(fā)話動不過是發(fā)揮(定義)構造作用的客觀性得以給定的意向性方式。從這種意義上說,行動不過是行為的一個子集而已。

  因此,舒茨所要重點區(qū)分的不是作為意識經(jīng)驗的“行動”與“行為”,而是作為行動者之意識活動過程和結果的“行動”與“活動”。

  舒茨指出,行動指的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個體行動者根據(jù)一個預先設計的方案所進行的,取向未來某一目標的人類行為。它來源于個體的意識經(jīng)驗,最突出的特征是其計劃性與目的性。它不同于個體單純的幻想過程,因為前者包含了一種把行動作為有意圖的東西確立起來的自愿抉擇。我們可以把意圖的幻想過程稱作“實行”,但卻不能稱為―‘種行動。行動既可以是隱蔽的(A口科學家苦思其想科學問題),也可以是公開的,即實施于外部世界。它既可以是個體行動者努力達到既定目標的行為,也可以是放棄某個目標的行為。因此,公開的行動只不過是整個行動綜合體的一個部分,“隱蔽的”行動則包含了多種否定性的決定方式,行動者通過這些決定形式就可以有意識地選擇制止某種公開行為。但是,無論是公開還是隱蔽,肯定還是否定,行動的決定性特色都是它的有意圖性及設計特色。行動的源泉存在于行動者酌意識之中。

  相對于上面的“行動”而言,舒茨對“活動”的論述比較簡單:“它指的是這個不斷發(fā)展的(行動)過程的結果。也就是說,指的是已經(jīng)完成的行動。”?:

  實際上,舒茨是在兩個層次上運用這一概念的:

  首先是個體行動者在主觀層次通過想象把行動的結果完成化,或是從以往的活動中尋求相似點,經(jīng)過比較與均衡,活動就成為當下行為設計過程的出發(fā)點;

  其次、舒茨確實也把“活動”指稱為個體在生活世界中采取特定的行動所造成的、作為事態(tài)的結果,但這種用法在其理論中不占重要位置。

  3.目的動機與原因動機

  舒獲在進入動機的討論之前首先考察T韋伯的動機概念:“動機就是意向上的相互關系,在行動者本人或觀察者看來,這種意向上的相互關系似乎是一種舉止上的意向上的‘原因’。

  舒茨指出:韋伯在其論述中是在用這個術語來概括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一是行動者主觀認為的

  其行為基礎的意義脈絡。二是觀察者主觀認為的其行為基礎的意義脈絡;由于這兩者不具有可比性,所以認為韋伯的觀點是非常錯誤的。

  另外,在具體論述過程中,認為韋伯有時把‘動機’用做目的,即行動指向未來的事件;有時又用做行動的原因,即行動與行動者過去經(jīng)驗的關系,這些都是含糊不清的說法。

  舒獲把動機區(qū)分為“目的動機”和“原因動機”?!澳切┌巳藗兯贸龅慕Y果、所要追求的目標的動機稱為”目的動機‘;把那些可以由人們根據(jù)行動者的背景、環(huán)境或者心理傾向作出解釋的動機被稱為’原因動機‘。

  這兩種動機類型的時間結構有所不同:目的動機是受將來時態(tài)支配的,原因動機是由過去時態(tài)決定的。在我現(xiàn)在設計我的行動的時候,我可以意識到我的目的動機,的確,激發(fā)我行動的正是這些動機。但是,那些可以解釋我的設計過程的某些方面及其因果關系條件的原因動機卻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它處于我的意識的邊緣地帶。

  這些時間上的區(qū)別導致了――個較大的區(qū)別:目的動機構成了一個主觀范疇,原因動機則構成了一個客觀范疇。目的動機只有主觀行動者才能理解,而原因動機則可以借反思性活動來把握,它不僅對主體來講可以理解,對觀察者來講理解也是可能的。

  4.理解

  由于舒茨把韋伯關于意義的主觀解釋的假設作為其理論的出發(fā)點,所以,他最關心的是把社會行動理解成為行動者賦予其行動的意義,也就是說,理解成為他看來他的行動所具有的意義。

  但與把韋伯的假設作為一種規(guī)范的方法論手段相反,舒茨把對意義的主觀解釋看做是生活世界中最重要的一種類型化,認為它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解釋他們自己的行為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行為所實際運用的方式。

  “理解”并不是思考事物的程序這個意義上的方法,如歸納法與演繹法那樣,它有可能在觀察者運用具體的觀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之前就已把握了純粹的或絕對的事實,主體間性的生活世界之可能便是最好的證明。所以理解是人們借以反映彼此意圖的方式,如舒茨所言:“它首先是關于人際事物的常識性知識的經(jīng)驗形式?!边@意味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一開始就把他們的世界解釋成為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除了把他人存在的身體理解成為心理一生理統(tǒng)一體之外,還要把它的各種行動作為一個具有意圖的創(chuàng)造行為來對待。各種主觀動機與意圖就像我們自己的動機與意圖那樣,是他人行為不可分割酌組成部分。當個體在生活世界中遇到一個正在活動的人的時候,他知道必須特之作為一個人來理解。所以,不僅主體認為這種認識是理所當然的,而且他也同樣認為如此,這恰恰是使主體間性成為可能的類型化。

  其次,“理解”是社會科學特有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向傳統(tǒng)的科學觀所祟尚的感覺至高地位、認知必須從感覺出發(fā)、用自然科學的理想模式建構社會科學的觀點提出了尖銳的挑戰(zhàn)。它強調(diào)自然實在與社會實在之間的本質(zhì)區(qū)別,要求人們審慎地鑒別以下事實:人不僅是科學家觀察領域中的一個要素,而且也是他們自己行動領域的預先解釋者;人的公開外顯行為只是他全部行為中一個片斷;試圖理解社會實在的人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是通過領會一種行動對于他,對于生活世界中的時空坐標所具有的意義,理解行動者的主觀性。

  5、類型化和配方

  雖然我們主動建構我們的生活世界,但是我們無法處處如我們所原。我們往往生活在我們先人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

  類型化――用來對別人分類的幾種有限類型,至少我們一開始會這樣分,或暫時會這樣分。比如說約會。第一次見面,就會根據(jù)自己內(nèi)心的類型化將他歸類到某個類型:太可愛了,太幽默了,真是爛人。第二次接觸多了,發(fā)現(xiàn)不是開始那樣,原來他還有優(yōu)點,這是對第一次歸類的修正。然后,就逐漸不需要歸類,完全了解這個人。

  配方――指的不是人,而是社會情境和行動的歷程。比如說,一個人問“最近怎么樣?”,對方回答“還不錯”,這種響應就是行動者面對情境而開出的配方。

  在特定的情境,或者說特定的歷史文化背靜下,有著特定的類型化和特定的配方。比如說,中國人打招呼以前都喜歡用“吃了嗎?”那么,西方人,就不能夠理解,不知道如何拿出自己的配方。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問題情境的出現(xiàn),人們會擁有更多的配方,比如,以前很尷尬的事情,在廁所門口問“吃了嗎?”。

  6、社會世界的范疇

  兩個主要的范疇:直接經(jīng)驗的社會事實和間接經(jīng)驗的社會事實。

  直接經(jīng)驗的社會事實:我們知道別人的存在,并以面對面的方式經(jīng)驗了他們的存在,即我們進行我們關系(we-relation)。在這樣的范疇中,我們經(jīng)驗了與他人互為主體性。在這種情況下,行動者仍然以來類型化及配方。直接經(jīng)驗的社會事實,在他眼里很難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研究。因為,在人們的經(jīng)驗世界里面,要經(jīng)常修正類型。

  而間接經(jīng)驗的社會事實則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在這個范疇里面,人們純粹以類型,而非以直接經(jīng)驗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聯(lián),也就是說,他們在進行的是他們關系(they-relation)。人們只與類型產(chǎn)生關聯(lián),而不需要修正類型和配方。同時,這些類型是相對固定的,社會學家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找出人們處理社會世界的一些概括性的過程。比如說,問卷調(diào)查,老、中、青,按年齡劃分。直接經(jīng)驗的事實,則是從面貌上看。

  他強調(diào)將直接經(jīng)驗的世界和間接經(jīng)驗的世界完全分開是不科學的,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兩者是緊密聯(lián)系的 .比如,我們知道郵遞員是送信的人,我們把他看成是一種類型。沒有與他互動的直接經(jīng)驗。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收到自己的信箋,和某一個郵遞員發(fā)生直接互動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不僅僅送信,而且,還有很多與郵件相關事情要做。這個時候,我們就無法僅僅只依賴與原先的歸類了。

  這個例子說明,我們也許無法以科學方法 研究直接經(jīng)驗的世界,但是,直接經(jīng)驗的世界中,類型被創(chuàng)造出來并修正。如果我們與郵遞員只是間接接觸,那么我們就沒有理由修正我們對他的歸類了。但是,一旦我們與他有了直接的接觸的經(jīng)驗,那么,我們就有了修正所需的第一手以及面對面的知識了。

  7、科學的程序

  現(xiàn)在我們可以回到舒茨所質(zhì)疑的問題上:一門有關主觀意義的科學是如何可能的7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求社會科學家必須建立一科學的態(tài)度,即科學的建構必須衍生于客觀的價值中立的態(tài)度之上。

  舒茨指出,科學好現(xiàn)的世界作為一種“有限意義城”,雖然科學家在其中的思考活動也具有目的動機和原因動機,但該世界與生活世界有所不同:

  第一,具有常識的行動者是實用地取向于生活世界。而科學家則相反,他們是無私的、公平的、孤獨的觀察者。科學家只是由于目前面臨的問題而制定研究方案,只具有由特定的科學知識的主體和科研程序構成的知識儲備,只研究處于客觀時間中的對象,而且,存在于他的主觀意識中的研究方案和結果那是可以更改和取消的;

  第二,行動者的生平情境和現(xiàn)有知識儲備乃是來源于生活世界,相反地科學家有關研究方面的知識則是科學地衍生出來。

  第三,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必須把他原來的“原始焦慮”、“生平情境”、各種“關聯(lián)系統(tǒng)”等等都懸置起來‘生活世界中的類型化則不同,它們具有極強的個人色彩。

  社會學家能夠做到以上三點,那么科學程序的第一步就達到了??梢?,舒茨在這里是把韋伯的“價值中立”的觀點具體化為科學世界的特征了。舒茨為科學程序所設定的第二步是科學地建構社會行動的理想類型。其中包括二級構想和創(chuàng)造保儒兩個部分*

  舒茨指出,生活世界是由各種各樣的行動者所組成,包括社會科學家在內(nèi)的社會行動者都在以相互聯(lián)系而又各具特色的類型方式界定其倩境。但是處于生活世界中的人們所理解的類型和社會科學家所理解的類型根本不同,人們從自然態(tài)度角度出發(fā)所建構的行動類型為社會科學家提供了原始材料和起點。因此,對社會科學家來說,關鍵在于發(fā)展出一種方法,以便能以客觀的方式研究論述這些原始材料。舒茨認為,采取上述科學態(tài)度的社會科學家可以以在生活世界中觀察和理解社會互動模式的人所使用的方式,觀察和理解社會行動者的社會互動模式及其結果,并且在此基礎上構想與其觀察的行動相對應的類型行動過程模式、這可稱做關于社會行動者社會互動過程及其類型的“第二級建構”(它是相對于處在主體間際的生活世界中的個體的第一級建構而言的)。

?2012年高教自考網(wǎng)絡輔導課程招生簡章

?2012年7月自學考試成績查詢匯總

更多信息請訪問:自學考試頻道    自學考試論壇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wǎng)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自學考試資格查詢

自學考試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自學考試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shù)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huán)球網(wǎng)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